公众性通俗弘法的起点和渐进体系
(澳洲华人佛教协会供稿)
佛教为一切众生服务。今生安乐,后世增胜,究竟解脱的设教目的明确了下至普罗大众,上至利根法器皆为教化当机,小至个人家庭,大至他方世界均属覆被对象。真正的大乘行者,不能仅求一己灰身灭智,不顾普度众生之责,而是在弘法利生中完成自度自利。
佛教只有在最广大的民众中发挥觉悟人生、奉献利他的积极作用,才是大乘真正振兴的标志和气象。因此公众性通俗弘法是续佛慧命的大事,也是弘法者自身修行和能力的培养途径,更是佛教主动走向现代社会人群,从超越世俗的层面上回应人心道德问题的责任。
从契理契机的原则来看,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公众性通俗弘法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必须以大众能接受的低起点和金字塔式的修学模式来稳步引导,从认识佛教、运用佛法开始,因势利导,建立因果观念,逐步成为奉公守法的正人君子,乃至甘于奉献,自利利他的菩萨行者,实践佛教利家利国利天下乃至利一切有情的层进教化。
一、 弘法者的心态和心理准备
中国经历了长达五千年的文明演进史,虽说儒道释三教合一也有上千年的时间,但儒家文化在历代统治者的尊崇推行下,早已在华夏子民的精神血脉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崇尚家国天下和现世完善的传统观念里,绝大部分中国人认为没有比今生如何活得更好、如何让子孙昌盛更有意义的事了。反观佛教,经过历代数次法难和对自身教化范围的主动退避,加之明清之后与社会脱节造成的凋零衰落,业已逐渐淡出社会主流意识。近年来虽有恢复,尽管教界高僧辈出,修行精进、愿力宏深者如云,一般僧众也大多具备福田资格,但民众却依然停留在纳祥接福、祈求平安、升官发财的心理层次,大部分声称有信仰的人也是如此。
因此对初学大众,弘法者应建立强大的适应性心态。首先要做到的是放下对自己过去的一切学术研究、修行结果等成就的执着,也放下一切对繁复经论名相、究竟胜解的执着,主动去站在一个从没有接触过佛教,甚至对学佛存在误解偏见的普通人立场上,感受他们那种因为深陷错误知见和业力所感而不能自拔的无助和痛苦,认识到这种缺乏生命最基础的正见所造成的恶业累加对家庭社会的极大危害,才会从心态上对那些急于闻法却无从下手,甚至是心性颠倒、作恶而茫然不知的人产生极大的悲悯心,同时也对弘法利生事业生起极大的责任心、挫折耐受心和胜进心。真正的无缘慈不仅来自于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无量慈悲德能的感受和敬仰,更源于完全放下自身的一切执念,用众生之苦和众生之需逐步充斥整个身心和行为的过程。
对初学者,一旦萌发了极为宝贵的向善向佛之心,就已经开始在走向觉悟了,即使是求世间之福,向佛门中求已经比向损人利己、巧取豪夺中取的人具有善根,所以一定要把他们当作懵懂孩童看待,应该以十二分的细微谨慎之心好好呵护,使这份初心不断壮大;一定要耐心解答他们千奇百怪、有时看上去和学佛没有多大关系的各种问题,并尽量朝佛法的正见、正思维方向去引导。
弘法中也不能刻意表现自己对佛法的理解有多高明,只能在适当时画龙点睛,一笔带过,让大家觉得继续学习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让人对三宝有信心,对佛法有好感,这就是初步的成功。切忌急着去宣说目前他尚不信受的高境界之法,也不能马上用胜义说法去否定世俗说法,这样会给弘法和修学双方都造成很大的障碍。
即使在佛世的灵山会上,尚有二乘人因思量分别不能解佛陀金口宣说《法华经》妙法而有了五千退席,何况人心末法的现代。现在的人深信见闻觉知,二执深重,对经教的许多说法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这些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没有善根,而是长期过于注重实际经验和社会环境造成,更应以悲悯心予以保护启发。
二、 公众性通俗弘法的目标期许
佛教承担着世间和出世间的双重教化责任,依据不同的时代环境、不同人群,又有三乘方便和一乘真实之分。在契理的先机下,是否契机就成了佛教是否被社会接受的分水岭,即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对普通大众而言,对佛法没有高深微妙的理解,开展佛法的普及教育,目的不在于希望他们能成佛作祖、开山立宗,甚至不能要求大部分人立刻具有解脱轮回的迫切要求,而是首先做个有利于社会国家的善人、君子。
鱼篮观音度众生便是有名的事例。相传有一个渔村的人以捕鱼为生,而且还屡遭恶业,从不行善,玉帝震怒,令东海龙王淹没整个村庄,村民悉下地狱永不超升。观世音菩萨心生怜悯,向玉帝请求宽限,愿往渔村度化。然而当菩萨化作一丑女出现在村里时,却受到众人的嘲弄与欺负,菩萨于是再化一美女前去卖鱼,果然一下子引来无数村民围观,有好几个村民争相要娶美女,菩萨便给众人每人一本《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相约谁能背出就嫁谁,结果第二天竟有近百人能背诵,于是菩萨提议以谁能背诵《金刚经》为准,却依然有十多个人背出,最后菩萨再授以内容深奥、篇幅很长的《法华经》,结果一马姓小伙子最终胜出。可就在全家忙着准备婚宴时,新娘子突发疾病死了。
正当大家沉浸在悲痛中,观世音菩萨提着鱼篮在半空示现,向村民讲述了他们造作恶业将要受到的惩罚,和自己化现美女度化的经过,众人方才醒悟,纷纷向空叩拜,菩萨于是为他们善巧说法,从此,渔村人都改恶向善,诵经念佛,成为虔诚的佛教徒;又如佛陀以神力度化五百强盗改邪归正,也都只是感化他们从此信受佛法教化,奉公守法,做个有敬畏心的好人,并不可能立时让他们如罗汉弟子般开悟证果。可见诸佛菩萨不惜以应和众生之欲而行方便法,来渐次引导恶业众生渐入佛道。
近代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曾言:学佛应先好生做人,完安物质的生活,增高知识的生活,完善道德的生活;再以此完成优美家庭、良善社会、和乐国家、安宁世界。作为佛教实践主体的民众,并不承担学术研究、教理辨析等学者和僧才应负的责任,而是从基本核心的教义中汲取指引人生不断向上的智慧,使绝大部分人成为深信因果,培养福德,以正见正行恪尽伦常的善人,其中一部分当机众才是皈依受戒,发出离心,乃至发菩提心,自利利他。
一个普通人从愚昧作恶到亲近三宝的契机难能可贵,比盲龟植木更为稀有。佛教是完全开放式的教育,适当的、渐进式的引导就是手段,哪怕他暂时不能接受究竟法,那我们就先讲因果报应、儒家教化,先讲人天善法,教他做好事,积福报。若世间法行得好,妻子儿女亲睦幸福,尊老爱幼,热心公益;金钱地位则可以更多造福社会,济贫救苦,发展事业。如此之人皆可堪称大众楷模,家国安定,世间一派安乐祥和,有何不好?这便是佛经描述的人间净土景象。现实中,许多佛友以前曾是屡屡打架斗殴、忤逆放荡甚至吸毒违法等恶行之人,令亲朋邻里退避三舍,正是从三世因果和子孙相感的业报轮回中得到了深刻的警醒和启发,才主动学佛反省忏悔,有了世间法律之外还需承担天理责任的自律,并逐渐弃恶从善,成为敦伦尽份的守法公民,于家于国皆大欢喜。
佛教的因果缘起论是设教根本,人天乘法是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基址,虽则与世间道德一样要求人们遵从人伦良俗,积德行善,但却是佛菩萨对人生真相慧解亲证之后的教诲,并不是外道法,而是建立在深信因果缘起,佛力不可思议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有别于一般世间社会情感。何况个人、家庭乃是社会基本单元,如果因学习佛教基础而获得幸福安定,国家得到健康发展,社会对佛教的种种误解偏见才会不攻自破,这种不扬而自显的教化就是真正的大乘佛教。
即使相当部分人目前只是希望通过学佛让现世过得圆满幸福些,不接受出世的教化,也无可厚非,因为任何人的觉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多需要来生乃至多生以后,只要今生种下慧种,就可能在未来世获得成就。即使已经是成就者,也有小乘人前期无法接受大乘思想的现象,最有名的是天亲菩萨由小转大的故事,当他意识到自己曾经毁谤大乘的时候甚至想割掉舌头来赎罪,其兄无著菩萨劝其从今以后弘扬赞叹大乘,于是天亲菩萨归命无碍光如来,并留下了《净土论》等辉煌著作。
三、 通俗弘法的起点和渐进教法
“信”是学佛必破的第一大关要,或信或疑,连世间受益都谈不上,妄想明道。普通人对佛法的最初的“信”从何而来?无非从因果报应的敬畏和现实得益中来。三世因果,善恶感召的原理不仅在改善世道人心方面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也是修学者的强大内在动力,如果将因果报应说经过适当形式的转换再现,必定发挥出警惕人心,纠正世风的效果。
《法句经》中记载了给孤独长者以金钱成功度化惟利是图的儿子卡拉的故事,在一两黄金的驱动下,卡拉去寺院受了一天八关斋戒,又在记得一句一偈可得十两黄金的驱动下,用心听了佛陀的开示,最终豁然得悟,证入初果。可见神通广大智慧圆满的佛菩萨在教化贪欲众生时,尚且以“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方式来使其入正道,何况对于尚且处在事业、名利心中的一般大众,弘法者更应摒弃高高在上的信仰姿态,放下身段,以“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的心态去回应大众,而不是急于批判世俗名利的危害。
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言:“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就是让我们在弘法中首先要为大众关闭堕落恶趣的不善门,从引发大众普行人天善法开始,拥有身为人类应有的惭愧、忏悔、精进、反思、向上、自制、奉献等等良好品德,才谈得上进一步的究竟解脱涅槃。如果没有这些学佛最重要的人格基础,一味强学高深典籍,以凡夫心解圣者言,反而增长错见,或者只有一点见地而没有实证功夫,很容易形成“有智无信增长邪见”,“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的可怕结果,而只有功夫而没有正见的引导,又会增长无明。
因此普通大众需要的,是一个引导从不信到初信、深信,再到发心学习、实践运用、精神升华直至解脱利他的金字塔模式。通过公众弘法帮助大家建立因果观后,人天乘的修学任务便摆在眼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正见应贯穿于一切说法之中,缘起论、三法印、四谛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础性的理论通俗讲解都需要及时跟进。民众学佛,一般闻思正见较弱,可能事无巨细都会提出疑问,更需要悉心细致地去解答,以免出现大的偏差,正见能保护一切有漏善的如理如法,也是出世圣果的导向力量。
对绝大部分根基一般的人来讲,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是不可逾越的阶梯,需要渐次满足完善和破除对此的执着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修学。我们常见一些生活或事业非常失败的人,确实比较难以从内心深处真正放下对这些的追求,甚至会在弘法事业中不自觉地去追逐名利,产生我执我慢,下意识地去弥补世间没有完成的事业名利心。想必循序渐进也是佛菩萨示教在家人学佛须从现世安乐做起的另一层意义所在。
佛法从根本上讲是实践,教理本身服务于修行。学佛成就的标志是做到了多少,而不是懂得了多少,如果一个人掌握的教理遥遥领先于实践能力,多半只能成为一种知识的储存,并不会对修行产生多大效果;如果理解得不透彻,反而会造成对世间法的迷乱。
因此在社会道德水平普遍尚不尽人意的情况下,公众弘法中的教法和证法,必须保持在只领先大众实践水平一步之遥的距离,讲得太高了,大家会觉得不解和恐惧。不如先从如何获得世间福,如何孝亲抚幼、积德行善等大家关心的方面入手,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的人天福开始,不但符合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范畴,也与俗世的正行符合,极易引起共鸣。
公众弘法尤其不必急于强调人天之安乐犹如杂毒食,因为初级阶段他们还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在满足大众人天安乐时,及时提醒他们不应得意忘形,而是在消耗自己往昔积累的福报,等到福报穷尽,就只能感受痛苦,应该用这些福报再次积累福德资粮,转为道用。等到破除他们对地位、声誉、财富、权势等世间福报的贪爱,才是迈出真正修行、走向解脱的第一步。
从弘法手段上,必须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把进一步学习所必须要面对和理解的基础和核心理论,用他们现在这个水平可以听懂、可以接受、可以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又能在自身和他人身上找到例证的方式表达出来。在世间的有利实证中,我们再逐渐在讲经中以更深层次的正见予以引导,等他能接受了,才给他讲适合他理解的法,相信多数人迟早会生起对究竟法的理解和信向。这时,他才会理解佛教导的家亲眷属是冤家聚首,名利地位是伤人毒蛇等敦促其生起出离解脱世间,求生寂静极乐的说法,万不可拔苗助长,反而使人心生疑惑,畏惧退怯。
佛教深妙的义理反映了真实的人生和世界观,是人类智慧宝库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公众性通俗弘法看似表达浅显,但却需深谙大众心理过程,需先深入经藏之后浅出说法,才能摄受更多的人接受教化。
通过公众性通俗弘法去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将解决造成种种流弊的人心问题当作自己的使命,以实现基础教义的深度社会化,通过佛教理念来改良社会,建设人间净土,使国家、社会、民众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这无疑是大乘菩萨道的具体显现,对佛法的弘传和人间的和平幸福也具有划时代的积极作用。